8月26日晚,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國家記憶》欄目播出五集紀錄片《東風五號傳奇》之第一集《潛心鑄長劍》,老一輩院士專家共同回憶了我國首型洲際導彈“東風五號”的研制歷程。
1956年10月8日,作為新中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有關導彈和火箭的研制工作也隨之展開。
在首任院長錢學森的親自挑選下,一批專家學者先后被調入五院。
1964年6月29日,中國首型中近程導彈“東風二號”飛行試驗成功。
4個月后,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據孫家棟院士回憶,在研制“東風二號”的同時,聶榮臻元帥就提出,我們的科研隊伍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當前研制生產的,第二步就是要考慮下一步發(fā)展,第三步就要考慮得更遠。
1964年11月,經中共中央批準,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為基礎,成立了第七機械工業(yè)部,統(tǒng)一管理導彈的科研設計試制生產和基本建設工作。
1965年3月,周恩來總理批準了七機部提交的、由屠守鍔等人參與制訂的1965-1972年《地地導彈發(fā)展規(guī)劃》。
按照這一計劃,中國將在八年時間內研制出中近程導彈、中程導彈、中遠程導彈、洲際導彈。這就是著名的“八年四彈”規(guī)劃。
屠守鍔被任命為“四彈”中難度大、也具挑戰(zhàn)的“東風五號”洲際導彈技術總負責人(相當于總設計師),主持洲際導彈研制工作。
時任“東風五號”主要技術負責人(相當于副總設計師)王永志院士生前曾回憶:“屠老總做‘東風五號’總設計師,他完全瞄準國際水平來干的。國際水平當時出名的是美國大力神2導彈、蘇聯(lián)的SS-9導彈,他就瞄準的這個水平搞的,設計非常先進。”
“東風五號”伺服系統(tǒng)設計師曾廣商院士表示,從專業(yè)技術本身,“東風五號”跨的臺階比較大,當時有十大關鍵的新技術,就是十個難關。
“東風五號”的設計方案與“東風三號”、“東風四號”截然不同,不但采用全新的發(fā)動機,還首次使用數字計算機技術進行精確制導運算。
研制過程中,科研人員運用微積分中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為計算機“減負”,把復雜的計算方程,轉換成一系列基本的四則運算,減少了近1/3的集成電路,終成功解決了彈載計算機的體積問題。
1966年9月,中國第一臺集成電路數字式彈載專用計算機樣機研制成功,洲際導彈新技術研發(fā)取得重大突破。
計算機微型化的主要設計者沈緒榜院士在2023年提起當年解決彈載計算機小型化的攻關,仍念念不忘“太難了,太難了”。
1969年,中國邊境局勢驟然緊張,對洲際導彈的研制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70年春,178家工廠、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在北京共同參與“大會戰(zhàn)”,集中力量辦大事,開展以洲際導彈為主的型號技術協(xié)作攻關。
洲際導彈的射程通常在8000公里以上,“東風五號”達到了10000公里,而我國領土范圍有限。
時任“東風五號”彈道總體設計組組長余夢倫院士回憶時就手繪了一幅簡圖,介紹“東風五號”導彈的特殊彈道方案。
1971年夏,中國第一枚洲際導彈達到了出要求,運往位于大西北的東風發(fā)射場,進行低彈道飛行試驗。
1971年9月10日上午11時,第一枚“東風五號”發(fā)射,向無人區(qū)的預定目標飛去。
不過經過數據分析,由于二級發(fā)動機關機稍有提前,姿態(tài)控制系統(tǒng)出現(xiàn)短時振蕩,導致導彈實際落點比預定落點偏遠565公里。
首次飛行試驗驗證了導彈總體方案,之后科研人員修改了設計中存在的缺陷,對總體方案作了十項較大的改進。
“東風五號”初期試驗并不順利,接連受挫,周恩來總理對此十分重視,強調研制國防尖端產品不能只追求進度,必須講究質量,并于1973年10月批準推遲洲際導彈的研制、試驗計劃。
此后,研究人員對導彈的各個系統(tǒng)進行了反復檢查和試驗,找出了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并進行了改進設計,洲際導彈的研制步伐繼續(xù)前行。
1978年10月至1979年7月,歷經五年多技術改進的“東風五號”進行了四次低彈道、兩次高彈道飛行試驗,全部成功。
至此,“東風五號”洲際導彈的各項特殊彈道飛行試驗全部結束,進行全程飛行試驗的條件已經成熟。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集分解。
本文鏈接:http://www.zh1234.com/news41781.html官方揭秘中國第一枚洲際導彈東風五號!首次使用數字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