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支科研團隊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海域,進行了一次奇葩的實驗:一艘小船在海里排放了80加侖的紅色“鯨魚糞便”,差不多就是300多升。
是的,你沒有看錯,科學家是在海里傾倒了大量“排泄物”。
整件事聽著讓人一頭霧水,也很怪異,甚至讓人作嘔。
但是,今年該團隊又給出了新的科研計劃,他們將在明年,也就是2025年,再排5次。
用科研團隊的話來說,這一次排放的鯨魚糞便會和之前的不同,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已經(jīng)更改了排泄物的配方,也更改了排泄的方式。
這就讓人更詫異了,多年研究,為什么這支科研團隊執(zhí)著于在海里倒“屎”?
至關重要的鯨魚糞便
顯然,科學家傾倒的排泄物,不是普通的污穢物,而是經(jīng)過精心調配的鯨魚糞便,是人工合成的。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鯨魚對海洋的重要性,一鯨落萬物生,是贊頌它死后對海洋的貢獻,而活著的時候,它是海洋里的生態(tài)工程師。
貢獻大的,就是鯨魚的糞便,它的作用方式,是和鯨落反著來的。
鯨落,是指鯨魚死亡后,沉到海底,營養(yǎng)物質也沉到了海底,這對貧瘠的深海來說太重要了,可以養(yǎng)活至少上萬個生物體生存。
而糞便,正好相反。鯨魚覓食,它在深海,但排泄,它又在海面。
這個過程可以實現(xiàn)逆向的營養(yǎng)循環(huán),同時還能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實現(xiàn)海洋碳匯。
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鯨魚糞便營養(yǎng)價值很高。
鯨魚體型大,一次的排泄量驚人,就拿藍鯨來說吧,一次性排泄的重量可達2噸。
鯨魚的排泄物是絮狀的,是海洋中非常有“營養(yǎng)”的物質,含有很多氮和鐵,是很多生物的食物,也是“肥料”。
排泄后,鯨魚的糞便會先漂浮在海面上,這就體現(xiàn)了鯨魚“生物泵”的功能。
它吃海洋中下層的磷蝦和魚,消化后將糞便排在海洋淺層被其它生物利用,相當于從下到上逆轉了海洋里的營養(yǎng)物質,有利于能量流動和循環(huán),特別是氮循環(huán),這對海洋生態(tài)至關重要。
其次,因為富含鐵,有利于海洋表面的浮游植物生長。
浮游植物多了,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就多了,這些植物若運氣好,沒有被吃掉,就會沉入海底,就能將吸收的二氧化碳封存在海洋里。
在這方面,浮游植物的貢獻很大。
可以這么說,碳匯中,海洋碳匯是大的。而海洋碳匯中,出大力的就是浮游植物(生物碳泵)。有研究表明,浮游植物每年向海洋封存約 20 億噸二氧化碳。
鯨魚糞便對浮游植物有利,因此,對海洋碳匯也很重要。
還有一點就是,鯨魚的糞便對維持魚群數(shù)量也是有益的。簡單的例子就是,浮游植物多了,以浮游植物為食物的小魚小蝦就會多,形成了食物鏈正循環(huán)。
由此可見,鯨魚,無論是活著還是死了,對海洋都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人類已經(jīng)將鯨魚霍霍得差不多了,大型鯨魚大部分都被我們捕殺了。不僅破壞了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還破壞了營養(yǎng)物質在海洋食物鏈中的流動。
可以說,捕鯨人已經(jīng)欠下了一大筆生態(tài)債務,至今沒有償還。
精心調配的鯨魚糞便配方
為了恢復生態(tài)發(fā)展?jié)O業(yè),逆轉全球氣候,科學家們才想出了模擬排放鯨魚糞便的辦法。
先實現(xiàn)這個想法的是WhaleX團隊,他們在研究假鯨魚糞便的時候,參考了真實的鯨魚糞便配比,還摻雜了一些對海洋有利的營養(yǎng)物質。
為了方便辨別,還給這種營養(yǎng)物質加了紅色染料。
但由于是首次制作,經(jīng)驗不足,排放采用的是將人造糞便從船上的儲水箱直接泵入海中,沒有在水面停留太久,很多數(shù)據(jù)無法追蹤。
在明年的排放中,他們決定更改配方和排放方式。
決定使用長 16 英尺的圓柱體“生物艙”,人造糞便放在里面,先在海面上漂浮4-7天,浮游植物得到充分生長后,再將內(nèi)容物釋放出去。
這樣,就能準確檢測到浮游植物的生長情況,也能測算人造鯨魚糞便捕獲碳的能力。
如果情況不是很好,后期還能重新升級人造糞便的配方。
目前,制造人造鯨魚糞便,再排放在海里,不止一個團隊在做。
和開頭提到的液體糞便不同,有的團隊正在嘗試固體的,例如火山灰混合烤過的稻殼,這種物質能在海洋表面停留的時間會很長。
總的來說,人工調配營養(yǎng)物質,再投放海洋,從科學角度來說,是有效的,這其實就是一個模仿鯨魚排放糞便的過程。但是,對環(huán)境是否有影響,還不能下結論。
這也是很多人質疑這項研究的原因,他們擔心浮游植物的生長,稍有不順就會演變成有害的藻華。
因此,很多地方是不允許大規(guī)模進行人造鯨魚糞便實驗的。
后
事實上,現(xiàn)在的氣候已經(jīng)很嚴峻了。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努力逆轉全球變暖,向海里傾倒鯨魚糞便,只是眾多奇葩“地球工程”中的一種。
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之前比爾蓋茨支持的遮擋太陽計劃,簡單來說,就是平流層中投氣溶膠,用來偏轉太陽光,終達到讓地球冷卻。
但這個計劃被群嘲治標不治本,被投訴后擱置了。
還有一個專門用來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機器,叫作DAC空氣二氧化碳捕捉器,據(jù)統(tǒng)計全球有100多個這樣的項目。
科技在進步,但全球變暖的腳步似乎沒有停止。
只能說,過去人類欠下的“生態(tài)債”,真的太多了,現(xiàn)在是想填但真的很難!
本文鏈接:http://www.zh1234.com/news42598.html科學家為何執(zhí)著于往海里“倒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