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深入解讀電影《河邊的錯誤》,這部電影在國內(nèi)外電影節(jié)上收獲頗豐。作者通過二刷電影,花費三天撰寫影評,將在文中對電影的情節(jié)、人物、隱喻等進行詳細分析,為觀影者帶來更多思考與收獲。
《河邊的錯誤》堪稱一部藝術杰作,卻又十分晦澀難懂。網(wǎng)上眾多文章未能盡述其精妙之處,于是我特意二刷了這部電影,并用三天時間精心撰寫了這篇影評。如果您已經(jīng)觀看過這部電影或者對它感興趣,建議您耐心讀完本文,相信會給您帶來不少啟發(fā)。
很久都沒有國產(chǎn)電影能讓我如此激動,這般心潮澎湃了。
在國際上,它入圍了戛納和釜山電影節(jié),并且在20多個電影節(jié)上大放異彩;在國內(nèi),它參加了平遙電影展,還榮獲了“費穆榮譽最佳影片獎”。有人不禁會問,它憑什么能獲得這么多殊榮呢?
電影中的她內(nèi)心充滿困惑,然而道德倫理像枷鎖一樣,讓她有苦難言,無法向任何人傾訴;她痛苦萬分,可在所謂“正?!庇^念的審視下,她的痛苦顯得不可理喻。所以,她最終選擇不顧一切地瘋狂一次,哪怕這一瘋狂之舉會讓她付出巨大的代價。
電影開場是一段黑屏字幕,這段字幕猶如一個謎語。這個謎語的含義恐怕在整個網(wǎng)絡上,也只有這篇影評能夠解釋清楚了?!叭死斫獠涣嗣\,因此,我裝扮成了命運,我換上神的那副愚蠢而又不可理解的面孔?!⒇悹枴ぜ涌姟保@幾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這里的“人”指的是誰?“命運”又代表著什么呢?
字幕結(jié)束后,電影出現(xiàn)了第一組畫面:一個頭戴警帽的小男孩在閣樓玩“貓鼠游戲”。結(jié)果,小男孩穿過門后沒有發(fā)現(xiàn)“壞人”,卻看到了一個陽臺。他走到陽臺邊往樓下看,眼前是傾盆大雨,雨中是朦朧的景色和一群看不清模樣的身影。
小男孩不知所措之時,河邊發(fā)生了一起命案。一位獨居的幺四婆婆被神秘兇手殘忍殺害。馬哲(朱一龍飾)來到現(xiàn)場,奉命展開調(diào)查。就像小男孩尋找“壞人”一樣,馬哲四處奔走,積極探尋線索。終于,他通過現(xiàn)場附近掉落的一盒磁帶找到了第一個“線索”。
“宏”是誰呢?下一個畫面切換到一所學校,一名學生正在念詩,由于口音帶有鄉(xiāng)土氣息,遭到一群孩子的嘲笑。老師告訴孩子們不要嘲笑他,因為詩歌不可笑,每個人都有表達詩歌的權利和方式??吹竭@里,很多觀眾都會認同老師的觀點,覺得那些孩子不懂尊重人。然而,下一刻影院里幾乎所有觀眾卻都變成了不懂尊重人的人。因為離開學校后,那位老師主動來到警局,告訴馬哲他叫王宏,他就是錢玲口中的“宏”。于是,影院里的觀眾哄堂大笑。
值得一提的是,王宏的飾演者莫西子詩在現(xiàn)實中也是一位不拘小節(jié)的藝術家。35歲時,他在沒錢沒房且沒什么名氣的情況下,與在日本東京大學讀書的美麗女孩紗織相愛。經(jīng)過多年異地戀,兩人最終步入婚姻殿堂。這就是觀眾發(fā)笑的原因,也是錢玲要瞞著家人用磁帶向王宏傳達愛意的原因。審訊結(jié)束后,王宏和錢玲的關系被公開,錢玲的媽媽知道了一切。從那以后,錢玲被鎖在家里,再也沒去過河邊,也不再錄制磁帶。
又是一個大雨滂沱的下午,還是那條河邊,有人發(fā)現(xiàn)了王宏的尸體。與上一起案件相同的是,王宏的后脖頸有和幺四婆婆一樣的刀痕;不同的是,王宏的尸體旁多了一盒安眠藥和一封遺書。到底是誰殺害了王宏呢?看到這個第一人稱視角的畫面時,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據(jù)說在拍攝《河邊的錯誤》時,為了體現(xiàn)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朱一龍先是增重30斤,之后又迅速減掉20斤。我想馬哲肯定會思考:如果他沒有找到錢玲,錢玲和王宏的關系是不是就不會被知曉?如果錢玲沒有被世俗阻攔,她是不是還會去河邊和王宏約會?如果王宏在河邊等到了錢玲,他還會寫遺書,還會死去嗎……在整個查案過程中,馬哲越思考越感到迷茫和驚恐。
終于,在第三起命案發(fā)生時,馬哲崩潰了。這次的死者叫許亮。
觀眾為什么會笑呢?走出影院后,我采訪了我的媽媽和一些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他們告訴我,還是因為反差,因為許亮的行為“不正?!薄T凇罢!钡倪壿嬒?,不管一個人有沒有犯罪,面對警察時都不應該是這種態(tài)度,不應該毫無辯解或反抗就舉手投降。他們沒想到許亮會如此積極主動,如此渴望被認定為殺人兇手。
許亮(也曾因流氓罪入獄)就像更加特殊的胡老師。被馬哲拒絕抓捕后,許亮像王宏一樣吞下了一盒安眠藥。此時,由于瘋子被抓起來了,沒有人給許亮補刀,所以他得到了搶救。在許亮昏迷時,迫切想知道真相的馬哲翻開了他的行李包,發(fā)現(xiàn)了連衣裙、高跟鞋、波浪頭假發(fā)。就這樣,許亮的秘密被公開了,他也選擇了更殘酷的死法。他的后脖頸沒有刀痕,而瘋子還在醫(yī)院接受“治療”。
關于《河邊的真相》,可以解讀的內(nèi)容實在太多了。我不想把所有內(nèi)容都剖析出來,因為那樣會讓您失去思考的樂趣。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很有可能成為神作。因為作為一部文藝片,它既有很多魔幻的隱喻,又符合現(xiàn)實的邏輯。例如,瘋子逃出精神病院后,砍死的最后一個人是開頭的小男孩。從魔幻隱喻的角度看,小男孩象征著“正?!彪A段的馬哲,只有小男孩死了,馬哲才會瘋;從現(xiàn)實邏輯的角度講,瘋子之前雖然砍了人,但并非真正的殺人狂魔,醫(yī)院對他的“治療”以及小男孩對他的獵奇與嘲笑,激起了他更深的憤怒。
電影結(jié)尾,馬哲干掉了瘋子,但那種瘋狂其實并沒有結(jié)束。走出電影院后,也許和您同行的朋友會像“正?!彪A段的馬哲一樣,繼續(xù)猜測誰是物質(zhì)層面的兇手。而此時,您最應該做的就是把這篇影評轉(zhuǎn)發(fā)給他,并且告訴他這種猜測是毫無意義的。如果他還要追問原因,我想在某種界限內(nèi),我能說的已經(jīng)到此為止了。
本文通過對電影《河邊的錯誤》的多方面解讀,包括情節(jié)的梳理、人物的分析以及對影片中隱喻和邏輯的探討,讓讀者對這部復雜的藝術電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強調(diào)了這部電影的獨特性,以及觀影后思考的重要性。
本文鏈接:http://www.zh1234.com/news5204.html走進〈河邊的錯誤〉:解讀電影中的隱喻與邏輯 深度解析〈河邊的錯誤〉:一部充滿隱喻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