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智能設備成為產業(yè)工人“新同事”的時代背景,深入探討了產業(yè)工人如何適應這一變化,成為駕馭科技的“新匠人”。通過多位代表的觀點和企業(yè)案例,展示了產業(yè)工人在智能時代面臨的挑戰(zhàn)、企業(yè)和政府采取的應對措施以及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我和人工智能做“同事”③】
在當今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智能設備正逐漸成為產業(yè)工人的“新同事”。這一變化,對產業(yè)工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需要成為駕馭科技的“新匠人”,既懂“螺絲釘”,又通“數據流”。
國網浙江慈溪市供電公司客戶服務中心社區(qū)客戶經理錢海軍代表形象地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比作“翅膀”。他強調:“產業(yè)工人要主動更新能力,跟上時代步伐,主動擁抱變化,時刻保持好奇心和學習勁頭,不僅要熟悉傳統的操作技能,也就是懂‘螺絲釘’,還要掌握數字化、智能化相關的‘數據流’知識?!?span style="display:none">eGn壹木網-日常常見問題解答
太重軌道公司作為全球軌道交通行業(yè)首座“燈塔工廠”,其智能化生產令人驚嘆。在這里,工人只需輕點鼠標,一塊重達數百公斤的鋼錠便自動進入生產線,僅僅52秒,就搖身一變成為高鐵列車的車輪?!拔覀兊臋C器人‘同事’越來越多。”太重集團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朱少輝代表感慨道。過去依賴經驗的操作方式已被智能化系統取代,工人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操作者逐漸轉變?yōu)楸O(jiān)控者和決策者。面對這一變化,朱少輝代表一直在思索:產業(yè)工人從傳統流水線上解放出來后,怎樣才能掌握關鍵技術,成為管理機器的行家里手呢?
朱少輝代表指出:“機器變‘聰明’了,工人的手也要更‘靈巧’?!碧丶瘓F秉持“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的理念,啟動了“512”人才工程來培養(yǎng)“塔尖”人才,同時還開展全員職業(yè)技能輪訓。他還建議,政府、教育機構要通過政策支持、課程開發(fā)等途徑,助力一線產業(yè)工人掌握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工具操作、跨學科知識運用、問題解決與創(chuàng)新思維、溝通與協作等技能。
在江鈴汽車富山生產車間,智能化生產同樣表現出色。生產線僅需12秒就可以實現4種車型的切換生產,430多臺機器人24小時不停忙碌,自動化率高達98%。3月6日下午,在江西代表團小組會議上,江鈴汽車模具鉗工首席技師劉輝代表提出,如今的能工巧匠不僅要有“絕活”,更要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能夠運用跨學科知識,懂AI繪圖、數據分析和編程,還要會指揮機器人、修理自動化設備。據劉輝代表介紹,江鈴汽車成立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融入了數字化、智能化的科技元素,已經培養(yǎng)出一批掌握工業(yè)機器人、3D打印等前沿技術的技能人才。
在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荊門分公司,配電間巡檢的人工智能含量不斷提升,自動巡檢、自動抄表系統等一系列數智化設備已投入使用。該公司電氣維修特級技師付勝利代表表示,除了新設備投產前的集中培訓外,公司還廣泛征集一線技術人員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培訓計劃,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培訓力度在持續(xù)加大。
天津港集團在智能應用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公開道路自動駕駛示范應用車輛總數達到6臺。作為天津港“AI訓練師”的組長,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頭隊副隊長成衛(wèi)東代表通過參加“人工智能訓練師”培訓班,已經初步掌握了相關技能。他建議,要將多年積累的工作方法和經驗技能規(guī)范化、標準化、數據化,設立一批技術創(chuàng)新項目,以此推動人工智能培訓。
中國一冶鋼結構有限責任公司焊接培訓中心的電焊工趙宗合代表透露:“我們有協作機器人,也購入了好幾臺智能焊接機器人?!迸c人工智能相關的內容將被納入未來的人才培養(yǎng)計劃中,傳統產業(yè)和人工智能結合是行業(yè)未來的人才培養(yǎng)方向。
潞安化工集團常村煤礦設備科副科長張世麗代表向記者展示了智能化集控中心的強大功能。在三維可視化界面上,采煤機、液壓支架、運輸皮帶等設備運行參數實時更新,AI算法根據地質建模數據自動生成最優(yōu)開采路徑。對于如何讓煤礦工人在人工智能快速發(fā)展的時代跟上步伐,張世麗代表建議,要暢通人才交流機制,讓基層創(chuàng)新工作室的技術骨干能夠順利到科研院所進修。
2024年,齊齊哈爾二機床有限責任公司配套分廠精密車間馬恒昌小組組長馬兵代表到一所技工學校調研時發(fā)現,實訓車間里擺放的數控機床還是十幾年前的老設備。他建議,通過與企業(yè)合作開展實訓基地建設、科研項目合作等方式,讓更多職業(yè)院校學生和產業(yè)工人有機會接觸到最前沿的技術和理念,擁有更好的實踐機會和學習平臺。
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創(chuàng)新部部長張帆代表提出,要引導校企加強合作,推動“產教融合共同體”培育體系建設,優(yōu)化高校學科設置,增設“智能制造工程”等交叉學科,建設企業(yè)工程師與院校導師協同執(zhí)教的“雙師型”實訓基地。
杭州技師學院整形涂裝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楊金龍代表總結道:“當智能設備成為‘新同事’,我們要做駕馭科技的‘新匠人’。”
本文圍繞智能設備成為產業(yè)工人“新同事”這一現象,通過多位代表的觀點和不同企業(yè)的案例,闡述了產業(yè)工人在智能時代面臨的角色轉變和挑戰(zhàn)。各企業(yè)和代表紛紛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和建議,如開展人才培養(yǎng)工程、加大培訓力度、暢通人才交流機制、加強校企合作等,旨在推動產業(yè)工人向既懂傳統技能又通數字化技術的“新匠人”轉型,以適應智能時代的發(fā)展需求。
本文鏈接:http://www.zh1234.com/news9117.html當智能浪潮襲來,產業(yè)工人如何變身“新匠人”